劳模名片:潘克秋,男,1947年出生,原河池九龙煤矿工人,他先后6次负伤,仍坚持在井下生产第一线,先后荣获全区劳动模范、全区学雷锋标兵和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1977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年近七十岁的潘克秋面容慈祥,不善言辞,但当他回忆起在矿上的那段难忘岁月时,老人瞬间打开了话匣。日前,在罗城县城的一幢居民小区楼里,记者见到了潘克秋老人。
六次负伤 仍坚持工作
1972年,潘克秋23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当时的“6927”工程。“6927”工程是广西在1969年2月7日为“迅速扭转北煤南运”响应“毛主席的笔划到哪里,我就辟山开路到哪里”而兴建的金城江至环江红山铁道工程。当时的潘克秋是第一批由罗城县安排到此次工程项目中的一员,而后被分配到九龙煤矿,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
井底作业,受伤是常有的事情。在潘克秋的矿下生涯中,曾6次负伤,而他仍坚持工作。
有一次,在工作面上作业,需要清理干净因为碎石阻塞住的矿道,潘克秋的前方就是采空区。
进入采空区作业时常会遇上作业面坍塌的危险,为顺利清理干净矿道,他丝毫不畏惧将面对的危险,此时,“刷刷刷”,只听见石块不断地掉落,狭小的矿道使得潘克秋来不及避让,石头齐刷刷地砸落在他身上,他因此受了伤。
最为惊险的一回是潘克秋在当班的井下作业点作业,停靠在斜井上的一辆无作业矿车的勾子在不知不觉中松掉了。此时车辆失控飞速下滑,矿车就飞奔似的朝当班作业的潘克秋驶来,潘克秋当时反应快,紧急避开了从天而降的矿车,但闪躲时免不了身上还是受到了刮伤、蹭伤。据潘克秋回忆道,井底遭遇矿车事故,能幸运地活下来,本就是个奇迹。井底作业的多次负伤使得潘克秋转到了地面工作了一段时间。
主动请缨 勇挑重担
潘克秋清楚地记得,当时时任矿上一小分队的队长在采煤的塌方中不幸遇难,分队组员们的情绪变得异常低落,都无心工作,生产产量也根本上不去。此时,在地面工作的潘克秋顾不上身上未痊愈的伤口主动请缨,担任该分队队长。潘克秋此时的自荐,得到了领导的赞赏。
自从担任矿上分队队长后,潘克秋肩头上的责任担子更重了。在考虑产量上去的同时,欧冠足球比赛直播的还得考虑大家的安全问题。他在抓生产,提高大家积极性上很有一套,善用老矿工就是一大亮点。潘克秋说:“因为老矿工对井下的情况都比较熟悉,技术较为成熟,发生事故的几率也会大大减少。”
生产上,作为熟练工的老矿工,成为了提高产量的关键。队上的产量在老矿工的带领下逐步提高,产量的上升,也大大地带动了队上其他青年矿工的生产积极性。
平日里他主动跟队上的工友们嘘寒问暖,了解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只为让队上的工友们心无旁骛地为生产献力。
潘克秋深刻地记得,一名老矿工的父亲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土匪头目,在当时的剿匪战役中被击毙。事情虽然过去了好多年,但是,老矿工平时还是会常常听到周围人对他的非议。他一度想辞掉矿上的工作,潘克秋惜才如命,三番五次到老矿工家中做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矿工最终留下了,潘克秋也为自己所在的采煤队争取了人才。
潘克秋说:“队上的生产应该是拧成一股绳的状态,大家的干劲才更足。”采煤分队在潘克秋的带领下,产量在矿上都是屡屡领先。
集体财产 比个人生命更重要
“那个特殊的年代,物资缺乏,国家发展生产,集体的财产比个人的生命更重要。”潘克秋说道,当时挖煤的机械都放在矿底下,每逢遇上雨天,矿底下的机械就会有被水泡的危险。为了不让矿上的财产受损失,潘克秋和工友们顾不上个人的安危,冒着大雨,脱衣脱裤到井底,拧开机器的螺丝,大家奋力地把机械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尽其所能地保护着集体和国家的财产。
潘克秋说,矿上的生产工具用的时间长了,锄头、铲子的把手就会损毁得很严重。那会儿市集上没有人卖也没有人修,潘克秋就主动到住处附近的山上砍一些灌木,把灌木削好、打磨好,把破损掉的把手都换成新的。矿上领导看见了,说要给潘克秋奖励,但是他委婉拒绝了。潘克秋觉得为集体做事,值了。
1977年,潘克秋凭着在矿上的突出表现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如此高尚的荣耀,让潘克秋很是高兴。
2003年从工矿公司退休后,潘克秋还是停不下工作的步调,接受了当时一洞锡矿的返聘,一直工作到了2007年。
如今,老人在女儿家常住,帮忙照顾外孙。天气好的时候,潘克秋骑着电瓶车回家摆弄家中的几块菜地,晚年的生活悠然自得。
朴实无华的言语中,透露着潘克秋对工作的那份热爱。工作中不顾个人得失,铆足干劲为集体、为国家做事,那个年代的劳模很好地向我们诠释着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